突發!臺灣又強震,全世界都在恐慌!半導體或遭歷史最大災難..
2月6日晚23時50分,在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北緯24.13度,東經121.71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已造成多人傷亡,電力系統受傷嚴重。臺地震專家說,此次地震為花蓮當地1972年以來最嚴重的地震。主震之前發生約百起群震。根據臺灣傳來消息,或還有更強地震,這引起臺灣民眾嘩然,半導體業或遭歷史最大災難。
自4日至今,臺灣已發生百次左右有感地震。
作為臺灣的經濟支柱之一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以來一直飽受“缺電”威脅,近日前臺積電5納米廠房動工時,張忠謀就曾特別提到當地政府對供電方面的支持。
隨著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于電力供應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如果電力供應跟不上,那么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必將會受到巨大的阻礙。此次花蓮地區地震,對半導體、電子產業會產生何種影響,有待觀察。
由于全球前兩大晶圓代工廠臺積電(TSMC)與聯電(UMC)的總部與大部分制造據點都位于臺灣,ICInsights曾特別指出,如果臺灣遭遇嚴重地震或是臺風災害,就可能會對整體電子產業供應鏈造成劇烈沖擊。該機構表示,晶圓代工廠的客戶十分多元化,也是許多不同類型元件的單一制造來源,因此代工廠產能若受到損壞,影響程度會高過獨立IDM廠所受到的損壞。
此外,DRAM大廠南科、華亞科,面板廠商友達等都在花蓮設有廠區。
據了解,半導體制程設備機臺,依敏感程不同,地震若達三級、四級以上,就會自動啟動保護裝置跳脫。且震幅若達四級,依安全作業規定,廠區內作業人員都需要撤出。
去年,“815臺灣大停電”就已經嚇壞了臺灣半導體產業。2017年7月底8月初,尼莎、海棠兩股臺風先后在臺灣登陸,一架位于宜蘭東澳的輸電鐵塔被臺風吹倒,造成臺灣供電吃緊,一時鬧起了電荒。初步評估修復此供電鐵塔至少需要15天。
隨后在8月15日,臺灣發生全島性大規模停電,受影響家庭近700萬戶(幾乎是臺灣全部人口)。為了保護臺灣的支柱產業——半導體產業,政府將當晚殘存的電力全都供給了三大科學園區的半導體Fab廠。這也使得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臺積電在這次停電中毫發無傷,全球芯片封測巨頭日月光集團僅有南科的部分園區出現了60分鐘停電,隨后很快就恢復了供電。只有南茂科技位于南科園區的工廠出現了一些損失。總的來說,這次大停電對于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影響并不大。
芯片在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斷電,就意味著生產線上所有的晶圓可能全部都要報廢。首先,芯片Fab的生產需要超凈生產環境,任何自然災害對建筑的晃動都有可能造成超凈環境被污染,而維持超凈環境本身也是需要消耗大量電力。而一旦停電,超凈環境就可能會被污染,整個產線上的晶圓可能就要報廢。
同時,芯片生產設備的斷電將會帶來更大的損失。以一臺ASML ArF-immersion 1980Di光刻機產線為例,如果發生斷電,再恢復、重啟、ramp up所需的設備代價可能高達千萬美元以上。而對于擁有眾多設備的整個工廠來說,損失將會更大。
而且這些芯片廠線停產時間的長短還將直接影響全球芯片的供應和價格。比如,2015年,臺灣高雄地震,臺積電中科、南科廠停產,導致全球邏輯芯片價格上漲10%~20%。同樣,韓國第二大芯片廠商海力士位于無錫的晶圓廠發生爆炸后,全球存儲芯片價格瞬間就跳漲了25%。
顯然,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對于半導體廠商,乃至整個半導體產業來說都至關重要。而隨著半導體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對于電力的需求也將呈現急劇增長的態勢,若臺灣不能保障足夠的電力供應,“缺電”將成為阻礙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